七星河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設計案例
傳統的規劃、設計實踐,著眼點是“風景”,讓游客關心地形、植被、水體等風景要素構圖而成的“看的風景”,甚至特別要引導游客關注造型地貌的“新、奇、特、異”。也就是說,傳統的自然風景或旅游休閑觀念中,地形是構成旅游吸引的最核心要素。然而,濕地卻缺乏地形變化,缺乏視覺上的變化性、豐富性,在濕地公園里走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腳下或視野中很有可能“沒有”變化,沒有登山時的“步移景異”,也沒有穿越森林時的“曲徑通幽”,所以,普通游客在濕地里沿著棧道走一會兒,可能就要“審美疲勞”了。
濕地風景的上述特點,讓我們的濕地公園管理者、規劃師、設計師一籌莫展,不知道如何為游客提供豐富、深刻的旅游體驗。于是,有的濕地公園沿襲古典園林的經驗,玩兒起了小橋流水、曲水流觴、水榭亭臺的傳統情調,有的把濕地變成了汽艇高速飛馳、水滑梯激流勇進的水上樂園,但是我們知道,園林化、水上樂園化都不是今日濕地公園應有的建設模式。而且,我們也看到,美國、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臺灣的很多濕地公園,在沒有搞園林化、水上樂園化的情況下,也做得頗有人氣,比如美國大沼澤國家公園、日本尾瀨濕地國立公園、新加坡雙溪布洛濕地公園、香港城市濕地公園、香港米浦濕地自然保護區等,這些濕地公園在保證生態系統完整、景觀氛圍安靜自然、保護目標不受沖擊的前提下,也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豐富、深刻的旅游休閑體驗系統,深受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到訪游客的歡迎。
那么,濕地公園規劃、建設中,如何在確保自然保護目標的前提下,為游客創造豐富、深刻、有趣的旅游、休閑體驗機會呢?
筆者以為,可以從3個方面重點來設計、規劃。
嚴格、科學的空間管理布局。旅游活動發生的原因,是人們對區別于慣常居住環境的空間、場所的尋求,老百姓直白、打趣的說法是“從自己活膩味的地方,到別人活膩味的地方”。市民日常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般的城市中,他們更期待到訪視野和活動場域充滿自然氣息、勃勃生趣的地方,因此,濕地公園只能開展適度的旅游利用。嚴格、科學地進行空間管理,主要是對旅游設施進行科學布局,只拿出濕地的少量空間用來安排設施和供游客涉足游覽,大量空間須保持原野景觀,不破壞生態系統完整性,不破壞水生生物和鳥類的棲息環境。并且,旅游利用的空間也要踐行“少設施、設施集中,設施從入口區向縱深地帶漸次減少”的原則,因為包括濕地在內的自然地區開展旅游的基本邏輯是必須展示自然本真的美。在開展旅游利用的少量空間,具體應該采用“點-線”式設施布局模式,“線”是指游步道系統,點是指入口區、不同規模級別的休憩停留點,游步道將休憩停留點貫穿起來,構成了濕地公園旅游利用的空間骨架。在接近濕地保護核心地區的縱深地帶,甚至連垃圾箱、方向導引牌都不能出現,給游客干干凈凈的原野景觀。
建立完善的環境解說與教育系統。今天的生態旅游理念認為,自然中的萬物包括生物多樣性都可以成為“風景”,而游客能夠讀懂、喜愛這樣的風景,只能依賴環境解說的形式。隨著國家和國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人們到訪自然地區,將不再單純關注“新、奇、特、異”的視覺景觀,而會從更多維度去理解、欣賞自然的“美”,就像歐美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來的“環境景觀”概念那樣,在生態旅游視角下,濕地之美主要體現在它的生物多樣性,而不是視覺上的豐富、多樣,而這種生物多樣性之美,只有通過環境解說之后,普通游客才能夠理解和感受。
具體而言,以環境解說、環境教育為核心的濕地生態旅游,應該通過規劃建設如下軟硬件來實現:解說步道、自然觀察路徑,游客中心與環境教育館或自然博物館、自然學校,開發環境教育課程體系,組織環境教育活動等。很多人對“環境解說”的理解僅僅局限于“解說牌示系統”。其實,解說牌示只是解說系統中的一種解說媒介形式,連濕地的坐凳等休憩設施都可以設計開發出環境教育功能。例如,筆者的設計團隊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坐凳(如圖1),椅背“包包掛掛”的凹口,剛好和反嘴鷸的喙形一致,既傳播了知識,又感覺有趣、精致和貼心,這就是互動式的景觀設計和體驗設計。這種互動體驗設計,在筆者的設計團隊為黑龍江七星河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一處設計中也可以看到(如圖2),棧道在林間和濕地間的穿梭出現、休息與親水平臺的高低變化都會給游客帶來體驗的“變化性”,而且因參差不齊而更具美感的樹墩坐椅其實也是環境教育設施,它的不同高度對應東北地區不同年份的黑土流失速度,而黑土流失速度的數據來源于科學論文,也就是說,這一設計將科學論文的復雜難懂的研究結論,平易、有趣、直觀地傳遞給了游客,讓他們也更加關切環境危機和環境問題。
設計豐富、完善且環境友好的旅游體驗系統。傳統的大眾旅游強調用眼睛去看風景,而現代生態旅游還強調在保護自然的前提下滿足游客學習、鍛煉身體和意志、融洽包括親子關系在內的人際關系等多種價值追求,所以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還可以開展很多環境影響小、游客體驗性強的游憩活動。例如,濕地地勢平坦,適于開展自行車騎行、徒步等游憩活動;濕地周邊社區可以開展鄉村旅游活動,在嚴格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基礎上,也可以建設規模適度的度假村、木屋度假區、度假營地等設施,在環境承載范圍內,開展綜合旅游利用。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會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理解濕地的原生自然之美,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的規劃設計時,能夠深刻認識濕地生態旅游的邏輯,謹慎、細心地為游客提供豐富、深刻、有趣的旅游體驗。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