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的正式開園,意味著“人文森林”新理念的落地生根,標志著森林公園由自然保護層面邁向人文保護層面。
“人文森林”概念由知名作家梁衡于2013年首次提出。經過3年的研究、發掘、充實,初步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未來如何充分挖掘人文森林公園的文化引領作用,帶動旅游文化產業發展?5月11日,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旅游文化產業研討會在陜西省府谷縣田家寨鎮召開,梁衡、汪絢、李青松、李朝全等與會專家就此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本報摘發部分專家的精華觀點,以饗讀者。
實施“人文森林”工程
讓古樹保護成為文化自覺
梁衡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
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說過一句話:“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今天我也有這種感覺。人文森林概念的落地及首個人文森林公園的建成,將要寫入史冊,大一點要寫入中國史,小一點要寫入中國林業史,再小一點要寫進府谷縣志。
我與陜北結緣23年,與府谷結緣11年。11年來,我幾乎每年都要來一次。我是山西人,大學一畢業就從北京被分配到西北的一個沙漠邊緣地帶工作。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西北漢子的血,我從骨子里希望西北荒涼的狀態能盡快得到改善,愿意為西北的綠化與發展付出和犧牲。我從2012年開始思考研究人文古樹,研究樹與人的關系。也是從那時起,我萌發了兩個愿望:一是立志寫100棵人文古樹;二是研究人文森林學科。究竟什么是人文森林?我認為它有兩個必備要素:這棵古樹或這一片森林記錄了重要歷史人物或事件;蘊含著某種文化。
附著在古樹上的歷史文化需要人們耐心地去發現尋找。一個新理念從提出到落地,難免經歷艱難求索,逐步推進的過程。歷經4年多,首個人文森林公園終于在陜西府谷落地生根,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這對我的人生來講是一個標志,對府谷的發展也是有深遠意義的。
人文森林概念的落地生根,最終是要結合民生,形成文化產業,為人民帶來福祉的。如今,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已開辟為旅游區,種植了觀賞與油用價值俱佳的高寒牡丹,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當人文森林景觀形成產業后,其更深遠的意義在于,人對樹的保護不僅限于法律條文的約束,還會形成自覺的保護。現在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里的這棵“中華版圖柏”及其他古樹,誰還舍得去砍它呢?它不再是簡單的一棵樹,而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種精神的象征。
讓文化保護傳承
與增進人民福祉同步發展
汪絢
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副會長
有一首歌叫《如果有一天我不在樹在》。來到高寒嶺給我最深的感受是,這里的人對樹的感情是深入靈魂的。
高寒嶺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溝壑縱橫,干旱少雨,森林資源匱乏。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在這樣貧瘠的生態環境中,生長著一棵高大的“中華版圖柏”;在溝壑峰巒間有一片天然杜松、側柏和油松。更讓人震撼的是,這里建立起國內第一個人文森林公園。這說明當地老百姓對森林寄托的情懷和渴望,對森林文化的深刻認識及高度的文化自覺。
去年4月和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了兩個文件,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頂層設計,首次提出“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國家林業局為貫徹落實中央文件,于2016年4月下發了《中國生態文化發展綱要(2016一2020)》,對“十三五”生態文化建設很重要。4年來,梁衡先生為了書寫中華人文古樹系列文章,深入鄉村,挖掘典籍,透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為中華古樹撰寫史記。他的所作所為就是把生態文化的種子從原生地挖掘出來,再播撒到祖國的大地上。這是智者普惠、文化扶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人與自然共同孕育的文化是民族的瑰寶,不僅可以帶來精神財富,還能帶來物質財富。未來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要大有作為,還有深層挖掘的必要。結合黃土文化、黃河文化和陜北民俗文化,深度挖掘人文森林公園的審美藝術價值、歷史地理價值、休閑旅游價值,將本地森林文化資源變為文化財富。當然,更重要的是把文化自覺落實到老百姓的參與性和主人翁的責任感上來,讓文化保護傳承與增進人民福祉同步發展。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高寒嶺創造了范例
李青松
國家林業局退耕辦副主任
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來源于一個文人的想法。了不起的是,府谷將這個想法變為現實。當地政府將扶貧、退耕還林和發展旅游文化結合起來,建成國內首個人文森林公園。這一別具創意的做法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創造了一個范例,具有深遠意義,應該說是中國生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人文森林公園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生態依然是根本。公園主體是高寒嶺的古樹,核心景觀有“中華版圖柏”。這株古樹承載了當地深厚的人文歷史,促使人們反思人與自然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高寒嶺溝壑縱深、峰回路轉。牡丹、杜松、側柏,生態美景宜人;窯洞、石磨、石碾,充滿濃郁的陜北風情。這些與眾不同的風景風情,獨具魅力,非常有體驗價值。
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帶給我的另一個啟示是,讓我對文學的意義有了新認識。深受《中華版圖柏》一文創造的美的藍圖的啟發,府谷的有心人將文中描述的場景、景觀變為現實,不斷充實公園的人文內涵,賦予這幅藍圖以血肉精神。今天,這篇文章的價值無法完全估量,其意義更在將來。
未來高寒嶺的路還很長。加強森防監測,豐富森林多樣性,加大退耕還林力度,仍要攻堅克難,繼續努力。
一個人
一棵樹和一片風景的故事
李朝全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研究員
牡丹傾國色,古木盛世景。高寒嶺上春,田家寨里香。生態作畫布,文化繪彩圖。旅游為白紙,民生譜新章。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總結起來就是一個人、一棵樹和一片風景的故事。
梁衡有一種人文情懷,對西北大地有著難以割舍的家鄉情結。他因愛古樹,幾年來孜孜以求尋找人文古樹。在陜北府谷縣發現中華版圖柏后,與府谷促成一段生態文學佳話,建起國內首個人文森林公園。這棵千年古樹,讓慕名而來的人驚奇地發現,原來這里還深藏著一片不為人知的美麗風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讓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高寒嶺就是一個走在前列的先行者。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的建設著眼于人文內涵,注重挖掘歷史文化,又通過文化促進生態保護。這種獨具創新的做法,就是讓人們記住自己的家鄉,記住西北高原是我們的鄉愁所在。
未來高寒嶺的發展應該要有一個雄偉目標,繼續用好生態、人文及梁衡文苑的招牌。讓人們意識到,有一種風景叫人文森林,有一種旅游就叫高寒嶺,有一種品牌叫高寒牡丹、梁衡文苑。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