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縣轄20個鄉鎮,7個國有農(林)場,總人口70萬,總面積397124.9公頃(丘陵區120227.8公頃,山區276897.1公頃),林地總面積283261.4公頃(丘陵區71651.8公頃,山區211609.6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71.3%。森林蓄積量94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0.68%(丘陵區59.5%,山區75.53%)。
自1998年以來,石門縣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題,大力保護發展森林資源,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各項林業建設和生態工程穩步推進,森林資源呈現持續快速增長態勢,生態功能日益增強,走出了一條生態立縣、生態富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和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石門林業生態建設與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先后獲得了“全國森林資源管理先進單位”、“全國生態示范區”、“全國林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森林防火工作先進單位”、“全國自然保護區示范單位”、“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等國家級的榮譽稱號。
一、開展創建生態縣工作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績
㈠、開展封禁管護,保護生態環境。
早在1998年,石門縣委、縣政府就作出了封山植樹、退耕還林的決定,成為全省全面封育禁伐第一縣。為鞏固封山育林成果,2004年,又作出了繼續封山禁伐的決定,明確了“七個嚴禁”,全縣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十一五”期間,全縣關閉木炭窯108個,關停以林木為燃料的磚瓦窯162個,新增林地面積37萬畝,發展高效生態經濟林20多萬畝,森林蓄積量以年均21萬立方米的速度增長,森林覆蓋率年均上升0.3個百分點。全縣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28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49種。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華中植物區系中保存最完整的生物物種基因庫,并成為華南虎野外放養最適宜的地區之一。與此同時,加大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力度,大力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和水庫禁投養殖工程。近幾年,建設農村安全飲水設施836處,解決了17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全縣6座中型水庫、38座Ⅰ小型水庫全面實行了禁投養殖;加大縣城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和城區污水處理力度,投資4000萬元的自來水取水口上移工程正加速推進,投資1億多元,建成了城區污水處理場。目前,渫水、澧水和城區自來水水質均符合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飲用標準,縣城日處理生活污水2.5萬噸以上,處理率達75%。
㈡、開展綜合治理,加強生態修復。
全面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狠抓水土保持、病險水庫整治,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2012年,全縣建成高標準農田1.1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7萬畝,年節約水量69.2萬方,增加農田林網防護面積0.01萬畝,大力提高了主要農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對山、水、園、林、路等進行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大為改善。全縣共治理小流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減少土壤年侵蝕總量106萬噸,水土流失面積由2006年的200多萬畝下降到現在的100萬畝,土壤侵蝕模數由200多萬噸下降到了不足100萬噸,230多條季節性干涸的溪河有170條常年碧水長流,農田旱澇保收面積達到26萬多畝。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大降低了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徹底改變了以往三年一大災、一年一小災的狀況,也為澧水下游地區防災減災提供了良好生態屏障。大力實施農村能源工程,配套改水、改路、改廁、改欄、改廚,發展沼氣池、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引導群眾以電、氣、煤代柴,減少群眾生產生活對森林資源的消耗,優化了農村能源結構。到2012年底,全縣建設沼氣池6萬余口,推廣使用節煤節柴灶15萬戶、液化氣灶1.6萬戶,推廣太陽能1.2萬個。
㈢、開展城鄉創建,打造生態城鎮。
2000年6月,經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石門縣被列入全國第五批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之一,經過4年的努力創建,2004年被正式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005年,又正式啟動了生態縣的創建工作,科學編制了國家級生態縣建設規劃,并以此為標準修訂完善了縣城總體規劃、集鎮規劃以及生態村建設規劃,實施了城市凈化、綠化、美化工程。到目前為止,全縣共投資6億多元,完成了城市防洪圈、城市景觀、環衛保潔等重大城建項目,修建了觀潭廣場、政府廣場、珍稀植物園等大型綠化廣場,建成了43處街道綠化小品,新辟和規劃了夾山森林公園、方頂山公園等城市休閑公園,實施了縣城山體綠化工程、縣城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目前,縣城區人均公共綠地10.5平方米,綠地覆蓋率達45%。同時,關停和治理了城區所有超標排放煙塵的爐窯灶,在城區禁止了機動摩托車的營運及煙花鞭炮的生產、儲存、銷售和燃放。目前縣城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100%,環境噪聲平均值達到功能區標準,縣城空氣環境質量優于國家二級標準,實現了由衛生縣城向生態縣城轉變。該縣先后榮獲“湖南省衛生縣城”、“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點”、“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等稱號。壺瓶山鎮、子良鄉在全市率先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到目前為止,有國家級生態鄉鎮(原環境優美鄉鎮)4個,省級生態鄉鎮4個、生態村22個,省市園林單位82個,國家省市文明單位38個,省市文明衛生單位51個,省市縣衛生村148個,成為國家有名,省市之最。
二、下一步創建工作思路
2013年8月6日,縣委書記董嵐代表縣委常委會向石門縣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擴大)會議作《新石門,新創業,新跨越》的工作報告,向全縣人民發出了推進“新石門,新創業,新跨越”的動員令,提出了實施“生態立縣、旅游活縣、產業強縣、主城區帶動、民生優先”五大戰略,對建設“生態石門、現代石門、幸福石門”進行了動員和部署。進一步明確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林業工作思路,將生態石門建設做為推動石門經濟社會綠色崛起與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林業生態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里程碑。
㈠、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生態保護。進一步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切實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嚴格控制森林采伐限額,密切監測森林火情,依法打擊濫伐林木、侵占和破壞林地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強生態科普教育宣傳活動,不斷提高全民綠色文明和生態道德素質,增強人民群眾愛綠護綠的生態意識。
㈡、圍繞鄉土樹種,建設綠色屏障。在生態建設中,重點圍繞構筑以本縣鄉土樹種、喬灌結合的森林生態系統,建設綠色長廊道路、綠蔭廣場、綠蔭庭院,讓群眾確實享受到生態建設實惠。在道路綠化、水系林帶、農田林網、退耕還林、荒山綠化和村莊綠化建設中,高標準補齊空檔,形成完整的具有縣域特色的森林景觀。
㈢抓住“精品、亮點”,提高綠色品位。在城區公共綠地、單位庭院、居住區和道路綠化中,精益求精,提高檔次和品位,力求多層次、厚綠量,使重點道路形成景觀,主要游園形成精品,出入縣境口形成亮點。同時,進一步挖掘、整理生態文化內涵,開發、利用生態文化資源,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素養。
㈣、根據區域特色,培育生態產業。根據全縣森林資源現狀和立地、氣候等自然條件特點,本著適地適樹原則和社會對生態產品的需求趨勢,重點推進四大產業建設:一是林下經濟產業。充分利用林下空間,開展林下種植、放牧等生產經營,開展林草、林畜、林藥、林禽、林菜等復合經營,生產無公害有機食品。二是森林旅游產業。圍繞“兩山一湖”(夾山、壺瓶山、仙陽湖)發展森林旅游產業,打造具有湖光山色、森林野趣、禪宗茶道特色的旅游品牌和休閑、度假、尋幽、探險、垂釣、品茗、悟道勝地。三是優質用材林產業。以杉木、楓香、檫樹為主要造林樹種,采取新造、低產林改造等方式,推廣無節良樹培育技術,采用定向培育手段,建立優質用材林基地20萬畝,每年生產優質商品木材10萬立方米。四是木本油料產業。以油茶為主要造林樹種,建設3至5萬畝優質高產油茶基地,形成年產茶油1500噸、產值1億元的生產能力。通過林業主導產業建設,讓為生態建設作出巨大奉獻的廣大山區群眾在共享生態文明的同時能夠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㈤、創新發展思路,加強生態建設。繼續加強“創建”組織領導工作。縣“創建”指揮部辦公室要積極發揮組織、協調和督導作用,工作機構不撤,工作人員不減,工作力度不降,以更加勤奮的工作熱情,創新發展的思路,開拓新的“創建”局面。不斷吸取新的創建理念,學習和借鑒各地先進的創建經驗,不斷提升我縣的“創建”工作水平,干群同心,建設生態石門,共圓綠色夢想。到2017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1.2%,丘陵區通過種植油茶、道路及農田林網植樹造林使森林覆蓋率增加1%,達到60.5%以上,山區通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使森林覆蓋率增加0.5%,達到71.2%以上。全縣森林蓄積量達到1100萬立方米,真正實現有山皆青、有水皆碧、生態良好、風景宜人的生態石門美景。
( 415300 湖南省石門縣林業局 賀忠善 2013年11月25日)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