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茶園位于神秘的北緯30度,石門縣西北部大山區壺瓶山鎮天坪村境內,屬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沖區,與壺瓶山鎮鼓鑼坪、水田、李坪和南北鎮的金家河等村接界,面積18800多畝,森林覆蓋率90%以上,人口508人。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山巒起伏,翠峰疊嶂,佳木蔥蘢,云海縹緲,土壤呈弱酸性,含硒豐富,遠離工業污染,水質純凈清澈,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是優質茶葉生長的最佳環境。
官茶園距渫水源頭的龍門出水景區1公里、距南北鎮25公里、距壺瓶山鎮60公里,境內重巒迭峰,懸崖處處,群山巍峨,怪石嶙峋,溪河交錯,溝谷幽深,老茶樹如翡翠妝點,云霧繞似白練橫空,集險、峻、奇、秀于一體,山、水、洞、云于一身,步步有景,處處有畫,茶香四溢。天平頭、尤眼子、斗撮囗、唐明塔、老官鋪、滴水洞、望日臺、衙基天梯、玉兔下金河等薈萃成千山起伏,群峰攢動的驚世美景。“貢清山茶”在這個云夢如煙的深閨茶鄉里隱藏著,雖千年傳承,但園外之世界卻少有人知嘵。
官茶園原為石門土司“添平千戶所”私家茶園,故名“官茶園”。據考證,覃氏先祖覃友仁率兵追寇至石門金雞山,遂為添平之祖。傳至覃天順,值元未天下大亂,民無所主,眾推順公為太宜寨主,招集義兵,戰守腹地,平定判夷。期間,在渫水源頭的龍門出水附近,建了大片的茶園,初為士兵練兵時解渴和取茶葉汁消炎解毒之用。后因茶葉口味醇厚、鮮爽,清香怡人,土兵喝后神清氣爽,士氣大振,連打勝仗,被土司定為私家茶園。明太祖定鼎后,順公納土稱臣,又因納糧貢茶助剿有功,洪武元年(1368年),封順公為“正千戶武德將軍”,統轄十隘七里,子孫世襲其職。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添平千戶所笫十八任土司覃慶永自愿改土歸流,繳出方印、兵器、戶冊、田地,奉貢“官茶”, 被朝廷認為通達時務,獲賞晹“世賜千總”職,至清亡襲止。
添平千戶所改土歸流后,官茶園從私家茶園逐步走出大山。為解決山民肩挑背負運茶之苦,同治十二年(1873年),當地賢達李朝璽、張修才等領頭捐款,鑿通了龍門出水經金家河、江坪河至宜沙河(今壺瓶山鎮)的水路,修通了官茶園經涼傘寨、操軍壩至湘鄂邊界南北鎮的騾馬路。這兩條路為石門縣境內最早的茶馬古道。茶葉和農產品開始在這些古道路上流通,成為大山深處山民的謀生之路。為表彰李朝璽等人捐款鑿通水陸道路之功,兩湘道臺黃伯厚專程前往巡察。當地鄉坤為其奉上熱氣騰騰的“官茶”,頓時滿屋彌香,讓旅途勞頓的黃道臺神清氣爽。品嘗、夸贊之余,將“官茶”取名為“貢清山茶",令鄉坤將此地今后所產茶葉一律上貢給朝廷官員品用,“官茶園”由此而名芳十隘七里。
清同冶十五年(1887年),27歲的廣東商人盧次倫在湘鄂交界的九臺山開采銅礦, 由于兩省交界的糾紛和運輸困難等原因,采礦被迫停止。取道宜沙準備回家時,偶得官茶園產的“貢清山茶",口感極好。獨具慧眼的他發現官茶園、江坪河、龍池河、南坪河、宜沙河一帶茶葉甚多,且質量上乘,便以宜沙河為據點,深入石門、五峰、鶴峰一帶大量發展茶葉,修建運茶道路,在宜沙河(今渫水)下街臨河邊修建了盛極一時的“泰和合”茶號,并遠赴安徵祁門,請動兩位紅茶師傅,到宜沙河將綠茶改成白茶,白茶改成紅茶,又將紅茶品牌定為“宜紅”,即宜沙之紅茶。這種正品紅茶是一種經過碎、車、篩、揀等加工提制出來的一顆顆形狀似米粒般大小黝黑有光澤的米茶。第二年石門“宜紅”在漢口一炮打響,茶葉銷往西藏及英國、尼泊爾、不丹、土耳其等地,并以每箱160兩白銀高價售出,獲利豐厚,石門“宜紅”名聲雀起。自此,官茶園的“貢清山茶"溶入“泰和合”茶號生產的“宜紅”之滾滾洪流中,雖然茶樹還是在那里靜靜的生長,采茶的山民還在用茶葉換取糧、鹽等物品,運茶馬隊的鈴聲不因時代變迀而改變,但“貢清山茶"的名號還是逐漸被人們淡忘了。
2016年,天坪村青年才俊楊澤舟放棄在縣城經商的安逸生活, 懷著傳承官茶園茶文化、帶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愿望,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組織54名村民,成立了“石門縣官茶園茶業專業合作社”,領著社員和群眾保護古茶樹,培管野茶園,實驗、恢復“貢清山茶”的制做工藝,并且用“貢清山茶”品牌向市場及消費者推介官茶園野茶,讓天坪村的群眾在脫貧致富的路上又多了一條生財之道。
自古道“平地有好花,高山出好茶”。天坪村野茶資源十分豐富,全村現存50年以上的野茶面積約300多畝,其中120年以上的古茶園有150多畝。一株株、一叢叢的古老野茶在路旁、水邊、地頭、森林下、石縫里安靜頑強的生長著,不因山高路遠而不芽,不困密林遮陽而不綠,不因世道變遷而枯萎,百年為一瞬,頑強而圣潔脫塵地開枝散葉,蔭庇于民,回報于人,是這里人與天地、人與山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百年見證。
由于百十年來,長期在野外自然的生長,官茶園的野茶靈性韻然,茶多酚含量高,干凈的空氣和充足的日照,又使得這里野茶樹的茶黃素、茶紅素也更多。“貢清山茶”選料精細,工序考究,風味獨特,意蘊深遠。精工采用芽頭及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的鮮、嫩、勻、齊的鮮葉精心制做而成。綠茶外形條索緊秀顯毫,色澤翠綠;內質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醇回甘;香氣清香持久;葉底嫩綠勻齊。紅茶外形條索緊細有金毫,色澤烏潤,湯色紅亮,香甜醇純,高濃持久,葉底紅亮柔軟。高檔野生茶的氣、色、香、味、形在“貢清山茶”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體現。品一杯,你會嘗出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始次森林中的千年原味。
世間最美好的相遇,莫過于愛茶人遇見了心儀的茶樹。楊澤舟是幸運的,他遇見了幾百畝心儀的古茶樹。行走在長滿苔蘚的茶馬古道上,他的心靈寧靜而淡遠。他要守住這方凈土,守護這些古茶園、古茶樹,讓困頓紅塵中的人們,聞著遠古茶香,凈化心靈,使人與自然,兩好相安,永結茶緣。
( 石門縣林學會 賀忠善 李宜平 2017年5月22日 )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